记住密码忘记密码

黃銘哲|生生不息

张雄艺术网 http://www.zxart.cn发布时间:2019-04-29

摘要: 臺灣戰後第一代藝術家。此次展覽聚焦於黃銘哲返鄉後的「生生不息」系列。

标签:



      黃銘哲1948年出生在宜蘭冬山農村,是臺灣戰後第一代藝術家。1976年於臺灣省立博物館舉辦了首次油畫個展,鄉土寫實的畫風廣受好評。1980年代返國後,以象徵主義畫作,連續在19811982年榮獲省展油畫類第一名。1990年代起,在自我風格的開拓中,朝著抽象化的方向演變,並開始嘗試立體作品的製作。造形抽取繪畫中的元素,再以金屬材質打造,洗鍊的線條與飽滿的色彩,搭配離地的呈現方式,數次成為公共藝術的首選。2004年,他將活動觸角延伸到北京後,這時從立體作品轉化出的新形態,回頭影響繪畫創作,打破了以往不同形式之間的疆界。2008年,回到家鄉成立工作室,落腳在宜蘭五結。


黃銘哲《生生不息系列-1》油彩、金屬、玻璃、畫布,200*140 cm,2015-2018 / 圖由宜蘭美術館提供


       展覽聚焦於黃銘哲返鄉後的「生生不息」系列,作品以金屬架構穿透畫布,畫面因而弓起或凹下,融合了平面和立體兩種性格,開啟多重的想像空間。線條從中間的孔洞,隨著環繞形式向外延伸,形成看似靜止,實則不斷循環的迴圈。這些以圓為主要造形的創作,除了象徵生生不息的自然法則外,也似浩瀚宇宙中的永恆秩序,顯示黃銘哲的創作關懷轉向思想世界,探索超然的形上學意涵,作品頓時轉化為萬物生成之域,蘊藏無限的可能。


黃銘哲《生生不息系列-2》油彩、金屬、畫布,92 x92 cm,2017-2018 / 圖由宜蘭美術館提供


       宜蘭縣政府文化局表示,黃銘哲從農村到都會,從寫實到抽象,從平面到立體,從臺灣到海外,面對了時代的考驗與檢視,在創作本位上,深入社會環境與人文經驗,體現當代藝術姿態。秉持著農人精神的黃銘哲,為不負「藝術家」角色的期許,真誠直視內心的藝術想望,在創作歷程中,每一階段風格之變化,及內容、媒材之不同,都是為了滿足其創作慾望及對自我的渴求。


黃銘哲《生生不息系列-3》油彩、壓克力、金屬、畫布,260x350 cm,2016-2018 / 圖由宜蘭美術館提供


黃銘哲《生生不息系列-4,符號的衍生》油彩、金屬、畫布,180x720 cm,2008-2019 / 圖由宜蘭美術館提供


      本次為黃銘哲首度在故鄉展出,是他再次顛覆自己而開創出來的另一個高峰。這個高峰,也將是臺灣當代藝術的新地標。



※圖/文皆由宜蘭美術館提供


展覽日期:2019./03/16(六) ~ 2019/06/23(日)

展覽時間:週二至週日,0900~1700,週一休館

展覽地點:宜蘭美術館101201202展覽室  (臺灣宜蘭縣宜蘭市中山路三段1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