摘要: 「小說:雙城計畫」為臺北、伯斯兩所藝文機構合作策展交流之成果。
張紋瑄_《自傳大系》,2016 /影像由藝術家本人提供
臺灣藝術家/團隊:張紋瑄、劉致宏、邱承宏、高俊宏+林住持+心妙法師、王鼎曄、楊季涓
西澳藝術家/團隊:丹.麥卡比(Dan McCabe)、伊娃.費南德茲(Eva Fernandez)、彭谷瑞(Gregory Pryor)、雅克布斯.卡波恩(Jacobus Capone)、歐加.席若尼(Olga Cironis)、琵拉.瑪塔.杜邦(Pilar Mata Dupont)、西澳約克鎮努恩嘎族社區與藝術社群聯盟(York Noongar community with Community Arts Network)
「小說:雙城計畫」為臺北、伯斯兩所藝文機構合作策展交流之成果。此次交流跳脫過去常見由館所各自規畫展覽再行交換的模式,改由雙方策展人交換駐點研究後返館策展。此一創新改變了展覽訊息的單向傳遞,進而賦予策展人觀察與論述的發揮空間。北美館館長林平表示,「藝文機構的往來交流落實於友誼城市之關係中,具有極其特殊的意義,因為它可以深入歷史、了解現況,並尋求與時代的共感。」伯斯當代藝術中心館長艾米.巴蕾特.蓮娜德也表示,此次合作突顯了雙方文化多元的共通特點。
歐加.席若尼_《當我第一次遇見你》,2013 /影像由藝術家本人提供
「小說:雙城計畫」由北美館策展人簡正怡策展。前往伯斯駐地研究期間,策展人受在地文化體驗啟發,選定「小說」與「虛構故事」的概念為策展核心命題,透過藝術家作品中的主觀敘事建構虛實交錯的時空。展覽邀請13位/組來自臺澳的當代藝術家共同參與,從小說、偽歷史、軼聞、個人記憶等殊異角度展開對兩地的探索。檢視臺澳兩地文化當中,有原住民文化、南島語系、海洋文化、殖民歷史等相似的重要文化元素,在地理上雖然距離遙遠、文化連結卻格外密切。展覽於北美館二樓歷史展區展出,為雙城締盟的歷史錨點留下銘記,賦予文化對話的策展命題多重辯證的解讀脈絡。
楊季涓_《九條線》,2018 /影像由藝術家本人提供
「小說:雙城計畫」展出張紋瑄、劉致宏、邱承宏、高俊宏+林住持+心妙法師、王鼎曄、楊季涓共六位/組臺灣藝術家及團隊,帶來的創作圍繞與歷史、城市、記憶相關的敘事軸線,解構再現臺灣記憶中似曾相識、彷彿曾在你我身邊發生過的故事。七位/組來自西澳藝術家及團隊分別為丹.麥卡比(Dan McCabe)、伊娃.費南德茲(Eva Fernandez)、彭谷瑞(Gregory Pryor)、雅克布斯.卡波恩(Jacobus Capone)、歐加.席若尼(Olga Cironis)、琵拉.瑪塔.杜邦(Pilar Mata Dupont)、西澳約克鎮努恩嘎族社區與藝術社群聯盟(York Noongar community with Community Arts Network)。展覽中來自西澳的藝術創作同樣關注歷史、記憶、土地連結。展出作品展現極具澳洲文化辨識度的元素,如西澳原生動物、原住民符號等,引領觀眾遙想遠在南太平洋彼端的文化風貌。
彭谷瑞_《從2002年10月23日至2007年9月15日的清單》,2002-2019 /影像由藝術家本人提供
由伯斯當代藝術中心所舉辦的「揭露行動:臺北與伯斯的新藝術Unfolding Acts: New Art from Taipei and Perth」稍早於10月中旬已在伯斯正式開幕。策展人夏洛特.希克森(Charlotte Hickson)與臺裔客座策展人張怡馨(Ashley Chang)共同策展,特別邀請東冬侯溫、周育正、羅懿君、饒加恩四位臺灣藝術家參展,與其他七位/組西澳藝術家與團隊共同展出。「揭露行動」試圖討論臺澳兩地社會經濟、文化背景、地理環境的異同與連結。「小說:雙城計畫」與「揭露行動」兩檔展覽凝聚臺澳藝術專業對話,並讓兩地文化展開交流,為臺北市與伯斯市的文化外交留下精彩動人的一頁。
※圖/文皆由臺北市立美術館提供
展覽期間:2019/11/16(六)-2020/03/01(日)
觀展時間:週二至週五、日09:30-17:30,週六09:30-20:30
展覽地點:臺北市立美術館_二樓2A展覽室(臺灣臺北市中山區中山北路三段181號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