摘要: 為擴展美學教育,臺北市立美術館,預計逐年將臺北12行政區打造區區「皆是」美術館。
「街事美術館」首場活動成果展示,2019,臺北市立美術館提供。 / 圖由臺北市立美術館提供
為擴展美學教育,臺北市立美術館(北美館)積極搭建與多元族群聯繫、對話和互動參與的橋樑,重塑過往「藝術快遞」活動,於今年底首推「街事美術館」計畫,預計逐年將臺北12行政區打造區區「皆是」美術館,讓大眾在社區裡、在日常生活中與藝術自然且不經意的相遇。
吳承硯《北門》,1975-1980,38×55.5 cm,水彩、紙,臺北市立美術館典藏。 / 圖由臺北市立美術館提供
北美館「街事美術館」將動員典藏作品意象,邀請在地居民將街頭巷尾的大小故事,以藝術的方式呈現,透過在地回憶採集、社區互動、創作及展示,重探在地文化特色與人文風貌。今年的先行版活動與中正區區民─忠勤里合作,以北美館典藏之廖繼春《新公園》及吳承硯《北門》(1975-1980)為起點,引領在地居民認識藝術家筆下的總統府、北門、新公園、臺北車站等區域特色,並邀請34位里民一同參與創作,從與中正區相關典藏作品意象中,挖掘在地生活記憶,像是經過幾次「變身」的臺北車站、巷內的好滋味等…都是樂齡長者們的創作題材。
廖繼春《新公園B》, 年代未定,16.3×24 cm,粉蠟筆、紙,臺北市立美術館典藏。 / 圖由臺北市立美術館提供
「街事美術館」以「臺北人的365日常」為主題,結合各行政區的人文特色,並以各地區公所、公民會館、樂齡示範中心、老人服務中心、老人住宅及長青協會等為據點,透過北美館團隊規畫主題課程,邀請樂齡居民共同創作。成果將與美術館原寸輸出的典藏作品共同展出,拉近親友、里鄰間的聯繫,促進歷史與世代對話,進一步凝聚在地認同感。
※圖/文皆由臺北市立美術館提供
觀展時間:週二至週日10:00-17:00 (國定假日次日休館)
展覽地點:二二八紀念館2樓階梯教室(臺灣臺北市中正區凱達格蘭大道3號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