摘要: 「我們正處於一個時代的終結,卻也同時翻開新一頁的歷史篇章…… 亞洲經歷了長時間的沉潛,將會再次成為國際社會的核心角色。」確實,亞洲的多樣性於當代社會的變化莫測中始終飽含著潛能。
主視覺宣傳
圖片來源:關渡美術館
過去十年以來,國立臺北藝術大學關渡美術館所主辦的關渡雙年展,一直致力於探討亞洲相關的主題。今年第六屆的關渡雙年展,在林宏璋館長的主持下,強調展覽的反思性,企圖探索關於亞洲雙年展的可能性與限制。「亞洲(Asia)」一詞總是伴隨著渾屯、歧義與問題性,地理上的亞洲是歐洲大陸的一部分並與非洲大陸相連,「Asia」是希臘神話裡的女神亞細亞,同時也是擎天神阿特拉斯(Atlas)的母親,泰坦神伊阿珀托斯的妻子,希臘文「Ἀσία(Asia)」 在詞源上象徵「日出大地」,意指被殖民及被外來者侵佔的東方領土,羅馬人命名西北方的安納托利亞(Anatolia)並將之納入亞洲的範疇之內; 小亞細亞(Asia Minor)為今日的土耳其,大亞細亞(Asia Major)則為今時的伊拉克。 「亞洲(Asia)」作為東方之地,首次被清楚定義及區分則是立基於歐洲中心主義所定義下的「他者」身份,爾後,由於亞洲的多樣性、重疊的邊界與競逐的地理位置所導致的異質性,使亞洲的本質從未脫離以一種既普遍又抽象的概念而存在著,在面對現代化過程與殖民主義之際,大部分的亞洲國家都曾遭受過扭曲的歷史、拉鋸的現代-傳統關係、劣質的民主化進程與不平均的都市發展等,戰爭、衝突、危機與離散作為亞洲特有的表徵,總是置身其中又游離其外。
心中雪解車,陳飛豪
圖片來源:關渡美術館
過去,泛亞洲主義(Pan-Asianism)向來作為政治激進份子謀取自身利益時用於開脫的辯解,岡倉天心(Okakura Tenshin, 1861-1913)在上個世紀新舊交替之際提出「亞洲一體論(Asia is one)」,為日本投射出大東亞共榮圈(the Greater East Asia Co-prosperity Sphere)的願景。在1910年代中國內戰之際,孫逸仙(Sun Yat-Sen)主張透過中華民族主義對抗歐洲帝國主義,提倡與宣導建立亞洲國家的聯合陣線。由印度總理賈瓦哈拉爾(Jawahalal Nehru)所主導的亞洲關係會議(Inter-Asian Relations Conference)於1947年在印度新德里首次舉行,邀請從中東至菲律賓的國家代表們會談,目標促進與支持新近獨立的亞洲國家,有趣的是首次亞洲藝術博覽會(Asian Art Exhibition)的宗旨也與此主張相近。第三波泛亞洲主義在共享政經利益的區域聯盟之權力政治運作下,於國際政治社會發起行動宣言,賈瓦哈拉爾(Jawahalal Nehru)強調:「我們正處於一個時代的終結,卻也同時翻開新一頁的歷史篇章…… 亞洲經歷了長時間的沉潛,將會再次成為國際社會的核心角色。」確實,亞洲的多樣性於當代社會的變化莫測中始終飽含潛能,無論是中國的「一帶一路」,抑或是川普為了避免中國成為超級霸權而主張的「印度-太平洋地區」。
DisorientStill,Fiona Tan
圖片來源:關渡美術館
我們正處於一個答案永遠多於質問的時代——如維基百科、搜尋引擎、百科全書、線上學習與那些幫助科技壟斷的加速主義等。因此,就我們於今時今日所見、所聞、所處、所感而提出具備殊異性的問題成為至關重要的事情,我們將注意力移轉至提問「亞洲(Asia)」這一概念,是為了解構歷史而投射出將臨的未來可能性,並且多樣性地重構出時間-空間的框架。複數的「亞洲(Asias)」可被理解為接近於生物圈(生態系)的概念,這一系列的問題含括殖民主義的衝撞與後續效應、國際關係與國內政治的衝突、因戒嚴令或飛地(enclaves)而產生的國家例外狀態、因戰事而起的國家紀念碑與紀念館、亞洲烏托邦與惡托邦的多層次地誌學等,從易被忽略或代表性不足之處著眼,揭露不可見而使其具備可見性,提問「亞洲(Asia)」並非意圖尋求同一的認同或共識,而是使一種多樣性(眾數)的「亞洲(Asia)」成為一種可能。
國際友誼:非洲贈禮 International Friendship,Onejoon Che
圖片來源:關渡美術館
七個提問如下:
我們真的可以就全球地緣政治和宇宙學的角度來談「亞洲地中海地區」嗎?
策展人: 阿里 · 阿凱 Ali Akay
藝術家: 阿里 · 卡茲瑪 Ali Kazma, 颯瑟 · 帕克 Seza Paker
口音、方言和語言是否劃分了亞洲內部不同的社會階層?
策展人: 芭拉 · 斯塔爾 Bala Starr
藝術家: 鄒肇 Zou Zhao
自由,究竟為何?
策展人: 翰克 · 斯勞格 Henk Slager
藝術家: 崔元準 Onejoon Che, 薩拉 · 范 · 德 · 海德 Sara Sejin Chang (Sara van der Heide)
亞洲解域-問題終結後的問題
策展人: 楊凱麟 Kai-Lin Yang
藝術家: 魏延年 René Viénet
亞洲能否經由多樣性產生普遍性?
策展人: 潘律 Lu Pan
藝術家: 人類活動檔案 AHA!(Archive for Human Activities), 不規則節奏避難所 Irregular Rhythm Asylum, 馬然 Ma Ran, 劉衛 Wai Lau
我們如何藉由重新連結「地方」來塑造「亞托邦」?
策展人: 羅秀芝 Sandy Hsiu-chih Lo
藝術家: 克里斯多夫 · 德雷格&海德恩 · 霍茲芬德 Christoph Draeger & Heidrun Holzfeind, 陳飛豪 Fei-Hao Chen , 朋琵萊 · 明瑪萊&紀拉德 · 明瑪萊 Jiandyin (Pornpilai and Jiradej Meemalai
測繪(亞洲)的不可能
策展人:烏特‧梅塔‧鮑爾 Ute Meta Bauer
藝術家: 何子彥 Ho Tzu Nyen, 費奧納‧譚 Fiona Tan
Goma,Fiona Tan
圖片來源:關渡美術館
關渡美術館 |2018關渡雙年展「給亞洲的七個提問」
展覽日期:107/10/5~108/1/6
開放時間:10:00~17:00(週一暨國定假日休館)
展覽地點:國立臺北藝術大學關渡美術館(臺北市北投區學園路1號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