记住密码忘记密码

簡永彬|天地藏無

张雄艺术网 http://www.zxart.cn发布时间:2019-04-11

摘要: 攝影只是種觀看位置,最後的成像取決於人之心眼。



簡永彬,1958年出生於臺灣基隆,長期擔任文史工作者、策展人、攝影家等多重角色。日本大學藝術學部藝術研究所畢業,曾任光華雜誌專任攝影、錦繡出版攝影主編,並創立夏門攝影藝廊,策劃一系列臺灣當代攝影家大展,好評如潮,影響甚鉅;在推展臺灣影像脈絡的進程中,不遺餘力。



簡永彬《海的輕撫1》,鑄銀轉印疊顏料噴印,水彩紙 30*45cm  2016


眼心齊並乃不至於失魂

攝影只是種觀看位置,最後的成像取決於人之心眼。長久以來,攝影家面對機械主義的框架,時而與之並進、時而跳脫扣問,不斷地訴諸解釋、尋求真理。簡永彬在處理框架這個議題時,善用了機械主義的優勢,攝入了平常肉眼所看不到的景致;藉由相機放慢速度,去撫定浪與人之間,紛雜的心緒。這種肉身人心配上機械之眼的獨白,更能鉅細靡遺的詮釋攝影家想在風景之後,甚少有人察覺的無常。



簡永彬《海的輕撫3》,齊亞鈀金轉印,水彩紙 30*45cm  2017


新古典主義

簡永彬的新古典主義攝影路徑,宗旨是建立在親臨現場、與景物產生實境對話後,慢活、優雅的回歸到傳統攝影的照見。走入現場、拿起相機、按下快門的當下,即引發所謂與境相容、與景對話的波動;而傳統古典攝影的顯影技法,它的曝光敏原是太陽能光,稱為明室暗房,通常這種波動的強弱,會隨著陽光的移動而有所差異,因此洗出來的對比、曝光都會呈現物理性的自然變化,而另類顯影是運用古典攝影的技法,通過古典攝影工藝與機械主義優勢,去融合在一起做新媒體表現,走向所謂當代攝影的新古典主義,投射出一個相比數位時代,更具意象與寓意兼蓄的攝影世界。


簡永彬《玩耍》,新藍晒法,水彩紙 30*45cm  2018


簡永彬《漫長的對話》,碳膜轉印,水彩紙 26*39cm  2011


「這就是天地之間藏了很多有趣的畫面,如果你微距去看的時候,可以看到諸多意象。」

簡永彬認為攝影是一種轉化的藝術,它是不斷地發出聲音與社會對話,警示人們,世界上正在發生一些問題,需要正視;花朵、樹林、動物、人都與大自然彼此相依,這些天地之間的亙古美,隱隱地透露恆久的自然正因為人類過度的干預,產生許多困擾,而上天給人們的偶遇,就端看觀者能否在這些堆砌的小細節裡,感受到不只是風景上的皮相而已,是引出思考;旨在強調人的生存,又或者個人心緒上的感觸。這種獨白只有當單獨面對風景時,攝影家同時面向自己,正所謂的孤獨之路,走的好像很漫長;既不脫離現實,也不附庸風雅,而那最終的抉擇,還得交由時間考驗與來人的觀判了。


簡永彬《海岸的小徑路》,人工著色鐵銀轉印,水彩紙 37*57cm  2017


簡永彬《Smile》,膠彩油畫轉印,水彩紙 40*60cm  2012



簡永彬《靜默風景8》,碳膜轉印,水彩紙 24*35cm  2017


簡永彬《靜默風景11》,新藍晒法,水彩紙 34*23cm  2016






簡永彬《靜默風景2》,鐵銀轉印,水彩紙 51*29cm  2016


簡永彬《神話6》,多重古典攝影工藝複合,水彩紙 60*40cm  2015


簡永彬《神話7,多重古典攝影工藝複合,水彩紙 60*40cm  1987



簡永彬《眾者2》,鐵銀轉印,水彩紙 50*33cm  2012



簡永彬《眾者3》,藍晒法加疊上多色碳膜 轉印,水彩紙 43*31cm  2012



推薦視頻:簡永彬|攝影的意象與思考


簡歷

1958 出生臺灣基隆

1980 淡江大學東方語文學系

1985 日本大學藝術學部藝術研究所

1985 光華雜誌-專任攝影

1986 錦繡出版-攝影主編

1988 夏門攝影藝廊

1992 夏綠原國際有限公司

2003 夏門攝影企劃研究室

2013 「意象 · 台灣」


個展

2018《另類顯影,簡永彬》,紫籐蘆,臺北

2005《失落的回憶,簡永彬》,清華大學藝術中心,新竹

2003《失落的回憶--信義路三段56巷》,紫籐蘆,臺北

1984《觀景器的獨白》,爵士藝廊,臺北

1982《淡水形成》,美國文化中心,美國


聯展

1990《見與告別─臺灣攝影家九人意象》,Eye gallery,美國舊金山

1990《見與告別─臺灣攝影家九人意象》,誠品藝文空間,臺北

1988《一種心境》攝影聯展,與李瑮芳合辦,美國文化中心,美國

1986《人間肖像》聯展,與鄭在東、邱亞才合辦,福華沙龍,臺北

1982《街頭實驗影展》,F22自由攝影人合辦,新公園,臺北