走入靈魂深處,看靈魂的風景
蒲宜君五歲時與祖父蒲添生合照。
(資料照片:人文遠雄博物館提供)
學物理的人看〈風的通道〉,從中看出了時空理論的模型,學哲學的人看〈旅人系列〉,聯想到薩特的〈存在與虛無〉。藝術和哲學、科學的初衷很類似,他們都在映射著關於世界的真理。每個人經常能夠在她的雕塑中找到某些道理,然而她其實並沒有去設限、刻意安排主題,反而是讓雕塑自由發展,就好像雕塑自己具有意識一樣。例如〈玫瑰系列之3-化為枝枒〉,人物腳上的玫瑰的刺,其實是個意外插曲,原本是不小心嵌入的釘子,靈機一動將它作為玫瑰的刺。
〈玫瑰系列之3-化為枝枒〉,2015,不鏽鋼,73x13x8.5cm。
(資料照片:人文遠雄博物館提供)
蒲宜君的雕塑擅用金屬,金屬質地冷冽,象徵著永恆,經過人類有溫度的手,留下形塑的痕跡,產生一種人文溫厚的感覺。雕塑人物細長,彷彿歷經歲月風霜,隱含著孤獨的情緒,不僅產生了一種時空錯覺感,也激起對話與故事。例如充滿文學氣息的〈戀人系列〉,描繪戀人之間微妙的滄海一粟的感覺。隨著擺放位置的或遠或近,敘述感情的不同樣態。曾經有人買走了女性的雕塑,剩下他的伴侶還在隨著展覽在世界各地流浪。
〈戀人系列之1〉,2011,不鏽鋼,6x8x25cm。
(資料照片:人文遠雄博物館提供)
梯子、釘子、斗篷,是作品系列中常見的元素,蒲宜君說道,小時候在工作室,未完成的雕塑罩著布,就像披著斗篷。而梯子、釘子則是工作室隨處可見的物件。或許是童年工作室的記憶,埋藏在潛意識當中,自然而然成為創作的元素。
〈穿越靈魂的光年-蒲宜君雕塑創作展〉
人文遠雄博物館:〈穿越靈魂的光年-蒲宜君雕塑創作展〉共規劃四個展區,以巨大的〈風的通道〉作為起點,呼應「宇宙是彎曲的」;以嬌小玲瓏的〈秘密〉作為終點,微小尺度的人物雕塑,胸口鑲嵌了一把真的鑰匙,隱喻人人心中皆有秘密,藏著一把解答的鑰匙。帶領觀眾思索人生與時空,勾勒出一個詩性的宇宙。
蒲宜君說:雕塑是靜止的,周圍的時間是流動的,人因脆弱而渴望永恆,人在看雕塑,其實雕塑也在看人。也許千年以後,後來的人能透過永恆的雕塑,看見過往人類記憶的變化。
資訊提供:人文遠雄博物館,遠築》季刊issue 11,July.-Sep. 2018。
採訪編輯:張雄藝術網 台北站
〈風的通道〉,2018,不鏽鋼,130x80x60cm。
(資料照片:人文遠雄博物館提供)
〈秘密〉,2015,不鏽鋼,38x4x4cm。
(資料照片:人文遠雄博物館提供)
蒲宜君簡歷
1972 出生於台北市。父親為雕塑家蒲浩明、祖父為雕塑家蒲添生、外曾祖父為畫家陳澄波