记住密码忘记密码

郝威爾|見山見水

张雄艺术网 http://www.zxart.cn发布时间:2018-12-19

摘要: 談到攝影的特性,他說道:照片是靜態的、自成獨立的世界。當我們把照片排列出來之後,可以化為生命的歷程或一種狀態。它的魅力正是因為它所帶來的結果無法被量化,充滿了未知與可能性。

标签:

《見山見水Reflection》 —符號、框架與鏡像中的自我覺察



半途回首的創作之路

        哲學系出身的郝威爾,很早便發現自己對攝影的愛好,然而始終沒有等到一個專注創作的契機。直到近幾年,遭逢親人離世與家中變故,從原本的工作崗位離開後,他醒悟到:「時間應該用來推進自己的人生」。再次拾起相機時,早已蓄勢待發,自我的凝視成為了生命經驗的反詰,促成了《見山見水Reflection》的問世。


攝影如何與眾不同

        創作的魅力在於發掘語言所無法觸及之處,在藝術眾多的途徑當中,郝威爾選擇以攝影來表達。談到攝影的特性,他說道:照片是靜態的、自成獨立的世界。當我們把照片排列出來之後,可以化為生命的歷程或一種狀態。它的魅力正是因為它所帶來的結果無法被量化,充滿了未知與可能性。好比《見山見水Reflection》本身受惠於設計、編輯、行銷等等,來自團隊的回饋,從燙銀到描圖紙的應用,讓整本攝影集所欲傳達的內容詮釋得更完整和豐富,亦是一種偶然之下的驚喜。


郝威爾《見山見水Reflection》,攝影作品,基隆外海


身心壓力之下誕生的首部作品

        系列的第一張照片拍攝於基隆外海,有一次坐船的時候,他看到遠方的基隆嶼被海包覆呈現完整三角形的畫面,備受震撼。山代表著一個目標、憧憬、嚮往之地與理想;水,包覆生命的所有元素,集巨大和微小與一身,孕育生命也帶來死亡。看似寧靜安詳,另一面暗潮洶湧。山與水的符號,早已暗藏於潛意識當中,這個直覺在一次出海的機緣下浮現。後來在整理照片的過程中,創作的脈絡逐漸明朗:原來當時在基隆外海看到的一幕,是自身憂鬱與焦慮的具現。

 

郝威爾《見山見水Reflection 》Logo,攝影作品集封面


山(三角形)、水(海平面)、框架(矩形)

《見山見水Reflection》映入眼簾的第一個符號是象徵山的三角形,上頭以燙銀處理,反射出觀者的面貌。說明這是一趟自我映照的旅程。內頁的前中後,安插了三頁描圖紙,分別印製了象徵山、水、框架的簡化符號。


山/三角形:稜鏡、目標、憧憬、理想、起點。是被植入的物件、在腦海中生長出來的物件。

水/海平面:巨大、宏觀、包覆、平靜、分野。是生活中的所有其他曖昧不明的元素。描圖紙上印製以暗示一切符號抽走之後所留下的「空」,最終獲得「平靜」的結局。

框架/矩形:框架代表生活的眾多面向,是腦海中關注的侷限。在描圖紙的意涵為思想、觀點、階段的轉換,也作為攝影集不同章節的區分。


        山、水、框架,是客觀的存在,彼此交互作用,為《見山見水Reflection》建構了獨特的詮釋方法。在某些照片裡,將物件置入照片中央,物件代表的是在成長經驗過程中被植入的觀念,潛意識中所關注的事件、情緒或價值觀。至於到底是什麼,對任何人應有不同解釋。郝威爾希望觀者能夠從中覺察到影響自己最深刻的事物。因此,本書的小標題特別註明了「Reflection」。


符號系統衍生影像敘事

        以系列的第二組照片、以山作為拍攝主體的一組黑底照片為例,山作為目標、理想,象徵著一個應該前往的地方。山是美好的、安定的,但是走在山裡,山又是充滿生命力的、危險的、帶來死亡的,說明在追求理想與實際路途中所經歷的落差。


郝威爾《見山見水Reflection 》,攝影作品

        接續在後頭的是五張海平面的特寫,首先呈現的是遼闊的、沒有重心的、所有人記憶中的海。後兩張照片在畫面中央置入電塔跟風力發電機,使焦點跟情緒發生改變。電塔、風力發電機可看作被植入的某個想法、觀念,當它存在時,我們觀看這個框架的方式也隨之而改變。


郝威爾《見山見水Reflection 》,攝影作品


        在有沙的一組照片中,沙象徵枯竭的、燃燒殆盡的熱情,當海跟沙灘一起出現在畫面中,兩者的碰撞引發衝擊,在看不見的沙與海的交界,有些什麼激起了海浪,可能是礁石或者其他東西。如果把海岸詮釋成生活制式化的部分,那麼這被隱藏起來的東西,其實就意味著自身未知、但確實發生的影響,它促使生活與理想產生碰撞。


        攝影集的最後一組照片與系列首張照片相呼應,左半邊的照片呈現乾涸的濕地,山被磨損成小丘,看不見水。最初被設定前往某個方向,最終留下了遺憾。右半邊的照片沒有山,水滿溢並呈現波光粼粼的完整海面。說明即便沒有目標和憧憬,但依舊完整美好的人生。這是他所經驗到、理解到的,對人生旅途狀態的最終詮釋。


編輯後記

        框架是照片的邊界,是相機跟肉眼的取景框,就像自然本是無邊際的,卻因為人的主觀意識而停駐。有的人視海為歸宿,有的人貼近聽山的心跳。而其實每個人的眼睛無時無刻都在不停地按下快門。


        綜觀整體,水平線和極簡的構圖令人聯想到衫本博司的《海景》系列,衫本博司的所欲傳達的是空靈與永恆,但《見山見水Reflection》,常以跨頁呈現兩幅相似的圖像,安插微小的物件,例如細小的燈塔、船舶、風力發電機等等,微微的燈火從無限遠處向人召喚。不僅改變了視覺焦點,且讓人意識到畫面並非直覺上地來得純粹,而顯得「有話要說」。


        這些東西是人類社會的產物,它成了畫面中的雜訊,是活動的痕跡。提醒了觀者「我們仍身處在人間」。如何去解讀這個畫面中的「瑕疵」,任何人都可自由心證,有些人坦然接納,有些人聯想到難以忘懷的痛楚。


        而在作品的尾聲以乾涸的海對比豐盈的海,象徵著迎接人生結局的兩種不同心態。乍看是帶有禪宗意味的出世之作,但其關懷卻是「入世的」。而自省,向來是世間的人才有的煩惱。


        最後我想引用伯納德.羅素(Bertrand Russell)著名的演講「如何變老」《How to grow old》中的一段話,來回應攝影集最後作者所言:「願所有人最終都能找到屬於自己的平靜。」


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「個體的生命應像河流一樣,起初窄小,受河道壓迫,挾帶著

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 激情越過岩石瀑布。漸漸地,河面寬闊,河道向兩側退去,

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水流漸趨平靜,最終寂靜無聲地與大海匯流,自我在其中毫無

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痛苦地消逝。」-伯納德.羅素(Bertrand Russell),「如何變老」

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How to grow old》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