记住密码忘记密码

材質的存在|木質與金屬的對話(上)

张雄艺术网 http://www.zxart.cn发布时间:2019-05-17
标签:



       秦翊誠1996年出生於新北市,目前就讀於臺灣藝術大學雕塑系三年級。現階段不斷嘗試以不同的金屬材料作為不同技術追求的基礎,題材上透過「老鼠」這個動物作為關照自己所思所想的途徑,進一步旁觀周遭人們的神態,期望透過老鼠擬人化的表現語彙,傳達自己對於生活事物的觀點。


       本次展出作品為《團體》,由於現階段的創作傾向將抽象的人物情感,透過具象材料及動物形象的構成來表達,「擬人化」及「生活」是作品切入的角度, 期望透過這樣的轉換引發觀者的反思。



秦翊誠《團體》鐵,依場地而定,2018





       林芝萱1997年出生於臺北,擅長使用動物人偶及肉感的形象,經由個人的審美以及對對象物、回憶的感懷,做色彩及裝飾上的搭配,塑造一個個有趣、富有戲劇性與故事性的角色,並與個人的童年記憶及過往經驗作連結;在手法上,擅用鬆軟的鋪綿質地,與一坨一坨的脂肪塊並創造出肥肉交織的感覺,這種狀態使她對於肥胖有不同的感受,無非是想藉由玩偶裝的形象搭配肉感,描繪自己成長至今對肉感的認知,並說明「胖」並非絕對的醜陋。


        本次展出作品《感》是藝術家對於童年記憶最深的印象-迷路。每次迷路彷彿置身茫茫林海,心理狀態其實並不慌張,反而促使自己對環境的觀察更為專注,如同回歸到動物本能,五感變得敏銳起來,此時對於外來的任何味道和聲音都極為敏感;藝術家想將過去自己對迷路時的感受以作品來表達,經由刻畫的過程將小劇場呈現而出。


林芝萱《感》樟木、奧羅拉石、油彩,(W)50*(D)25*(H)85cm,2018(頭貼)





        蕭婕伃1995年生於臺中市,現正就讀於國立臺灣藝術大學雕塑系三年級。目前作品傾向將抽象情感轉而以相關具象物體中作表達,從自我心理發掘、探索到對家人情感的寄託,為當前創作方向。


        本次展出作品為《相伴》,是以手提包為主題。她認為手提包是逐夢旅途的好夥伴,裡頭不僅能裝負實體物品,還能乘載能量與知識,因此以黑鐵為主要媒材,象徵自己對待夢想堅毅不屈的個性,而黑鐵上各種火燒鍛打的痕跡,如同逐夢旅途中所遭遇的種種挫折。作品中的提帶是利用黑鐵燒熱軟化後折出柔軟的質感,比喻每個人在逐夢的道路上應該如海綿一樣柔軟,但仍具備強大吸附知識的能力,也好比風中小草一樣柔軟卻不服輸的特質。



蕭婕伃《相伴》黑鐵,(W)30*(D)8*(H)20 cm,2018





       陳家邦1995年出生於臺中。基於從小對大自然和昆蟲的喜愛,他的創作以「昆蟲」為主軸,利用木頭材質雕刻發展出不同面向的昆蟲形態系列,期望透過作品引發觀者思索昆蟲與人、空間、社會的相互關係。


        本次展出作品《螳螂-擬態》是來自藝術家觀察昆蟲行為模式時所獲得的靈感,並利用蟲的擬態行為作為出發點。再加上螳螂的身體結構與雨傘的支架有相似之處,所以嘗試有別於生物模仿生物擬態的行為,擴展至生物模仿工業製品,利用螳螂的特徵模仿雨傘的外觀,試圖將我們日常生活中習以為常的物件帶入不一樣的想像空間。


陳家邦《螳螂-擬態》,樟木、壓克力彩,(W)13*(D)14*(H)90 cm,2019





       金可讚1997年出生於高雄,從大學課程的金屬創作中,形塑出自我的方法論以及喜好的主題,並以思考人和建築之間的關係作為貫穿創作的主軸。


        他將「建築」的概念融入創作之中,作品經常利用金屬材質創造出擁有建築造型的外觀,並運用不同的媒材介入其中,並將其視為創作主題的重點,因此對他來說金屬以外的物質就是作品中的重要因素。


金可讚《真實不真實》鐵、鋼筋、水泥、矽膠,(W)50*(D)50*(H)120 cm,2018





       張為中1995年生於臺北,目前的創作脈絡是以「人的成長」為主軸,包含社交上的抗拒、對未來的憧憬和成長過程中的壓力等,嘗試結合不同的元素以加強作品呈現的力度;主要是利用多種表情的反差及肢體語言的表現,以隱喻人的真實內在情感,希望觀者看到作品時,因為強烈的反差而印象深刻或產生共鳴。


        本次展出作品《外向的孤獨》利用兩面相的反差,隱喻部分人私下的真實情感。他們的內心情感豐富,甚至是多愁善感,外在個性看起來開朗活潑,但是內心卻是孤獨的,想找人溝通時卻又缺少真誠交流的勇氣,也放不下平時在他人眼中塑造的形象,只好更加隱藏真實的內心情感,也不壓抑地不去訴說。如此一來, 身邊的朋友也因以為他們顯現的形象而忽略他們,使得大部分人在真的有心事時無人傾訴,更無人可理解,心中只剩無限的失望與落寞。


張為中《外向的孤獨》台灣樟木、壓克力彩,(W) 34*(D) 24* (H) 52 cm,2019





       謝懷賢1996年出生於臺北,畢業於國立臺灣藝術大學雕塑系。因為學生時期社團活動參與熱音社,自此音樂成為他一直以來的興趣和創作的泉源。目前的創作方向為探索「聲音」與「雕塑」之間的分野與關係,初期使用金屬為創作媒材,利用管材、板材等金屬材料來發揮金屬材質的聲響特性,並發展出一系列裝置作品,未來將會朝向探求更大範圍—「空間」為聲音創作的方向。


       本次展出作品為《墊片》,謝懷賢認為在工業時代後的今天,金屬被加工成各式各樣的東西,有的成了掛畫的釘子、有的成了飛機的螺絲,而金屬從原料到零件都成了他欲探索聲響創作的素材;在作品中,他呈現做為一個零件,墊片是墊片、牙條是牙條,但經由創作而出的作品,墊片與牙條可以共創美妙的聲響。


謝懷賢《墊片》螺牙、螺母、墊片、不鏽鋼、動力裝置,(W)17.5*(D)10*(H)27.5 cm,2019





        姜運威1991年出生於澳門。作品常以醜惡和恐懼為發想,從而創作一系列看似滑稽與怪誕的作品,進而探討醜惡心理的來源,並將創作視為治療內在恐懼的過程。在此階段的創作嘗試把過去最突出的臉部去除,透過肢體的動態表現恐懼的內在狀態。


        本次展出作品《浮世.默然》社會上人與人之間的相處,不管再緊密的關係還是會存在一段安全距離,若有人試圖靠近,或再深入探索隱藏在內心不願意被他人看見的部分,心理防禦機制就會觸發,一道一道的大門便會關閉。


姜運威《浮世.默然》樟木、桃花心木、錄像,依場地而定,2019



展覽相關報導&視頻:

(視頻)台藝大雕塑系|材質的存在

材質的存在|雕塑的對應與思考

賴永興|材質的存在●木質材料語言

宋璽德|材質的存在●金屬創作材質

材質的存在|木質與金屬的對話(下)